找到相关内容1093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受菩萨戒之功德

    有情摄。然发菩提心者,虽是博地凡夫,也能自觉觉他,名为凡夫菩萨。有引经说︰“自己未度,焉能度人。”我引经说︰“自己未度,能度人者,菩萨发。”  菩萨发,利自利人,首要修习六度,四摄法,四无量。 ... 四无量心者,即慈悲喜舍是也。通名无量者,由于利他之广大,所缘众生既无量,能缘之心亦无量,可得无量福,而感无量果。  一、慈无量。慈名爱念,菩萨爱念一切众生,常求乐事,随彼所求,而饶益之,修慈能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2147659.html
  • 佛教的法数 --很增长见识

    、依义不依语、依智不依识。  四悉檀:佛化导众生的教法,即世界、各各为人、对治、第一义四悉檀。  四无量:慈无量、悲无量、喜无量、舍无量。  四弘誓愿: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...:于一心中观空、假、中三谛。  一心不乱:专注一境,不散乱。  一念三千:凡夫一念当中即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。  一念不生:不起任何心念的境界。  一真法界:诸佛平等法身,不生不灭,非空非有,离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651594.html
  • 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

     (一)《杂阿含经》(351经)信等五相所引申的问题  (二)佛法中“顶位”的意义  (三)印顺导师对“知灭而不证”的定位  五、小 结  第三节 印顺导师抉发“阿含四无量接轨大乘精神”之内在动因  一、印顺导师推崇“无量解脱”之理由  二、“无量解脱”与“大乘佛法”之血脉关系  三、小结   第四章 结 论  参考文献   【凡 例】   1、 凡引据原典时,以括号()、[ ]、“”...

    开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0951768.html
  • 佛教名词常识

    :地大,水大,火大,风大。 32、四谛:苦谛,集谛,灭谛,道谛。 33、四等:即四无量。(一)慈无量,(二)悲无量,(三)喜无量,(四)舍无量。 34、四恩:父母恩(家庭),众生恩(社会),...第一,富楼那说法第一,迦旃延论议第一,罗睺罗密行第一,须菩提解空第一。 73、发菩提:佛经上说过,发菩提的要件,第一是深心,广修无量善法。第二是悲心,广度无量众生。第三是直,正念真如。华严经云:"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4976446.html
  • 指导“自他相换”禅修的修心祈祷文[蒋贡康楚仁波切]

    将我奉行信、念、行之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。愿众生深信因果,勤修善行,舍诸所恶。  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视己为敌之“我执”所生的贪嗔毒,并将我四无量之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。愿众生生起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四无量。  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执假相、妄想为真的诸苦之因,并将“人无我”的空性体验回向遍虚空众生。愿众生终证空性,了悟圆融无碍佛性。 ...

    蒋贡康楚仁波切

    菩提|自他交换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103630128.html
  • 菩提道之阶次

    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和非 想非非想处等四定,需要修习这些禅定的作用有三: (一)降伏修道位所断舍之诸烦恼故。 (二)成就四无量等殊胜功德故。 (三)为出世道(之...计四禅定,无色界之(初、二、三)定及四无量等, 依彼而修习之止观也。若为契悟法性而修观者,则属于法智,若为证入智慧而修 观,则为悟智。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识蒙昧不明,所以属世间定摄(不能用于修道)。...

    冈波巴大师

    |菩提道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846063687.html
  •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之一

    很小,但是要让功德无量增长的方法是什么呢?就是透过的一种变现跟观想了,就这个是偈文当中谈到的,各位可以看到“从本净界所化现,遍满天地如云供,曼达诸宝天女俱”,这里就是透过一种变现的供养,观想这一切...我们真实物品的供养之后,再透过一种的观想,将这些供品变得无量无边,透过这样而能够积聚所缘的福德资粮。   积聚智慧资粮   以上叫做有所缘的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,接下来两句是积聚无所缘的智慧资粮,...

    创古仁波切

    |药师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9360824169.html
  • 禅的演变

    、四无量、四念处来修行;这些都是观行的方法,又叫禅观或禅数。所谓五停,就是用五种观法,使得散乱不统一的停下来,而达到入定的目的。其内容是数息、不净、因缘、慈悲、界分别等五种;特别是数息观和不净观,被称为二甘露门。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之药,用此二门方法可以进入涅槃境界。  至于四无量,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,是依色界四种禅定而修的,这是佛法的特色。为什么呢?一般的世间禅定耽著于定乐,而佛法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2145045.html
  • 立足人间胸怀净土

    偈,共八十字中,言简尽理,把净土的因果深入而浅出地显示出来。   维摩诘经所说的净土行:直、深心、菩提;六度,四无量,四摄法;三十七道品;回向心,说除八难法;自守戒行而不讥彼缺,乃至十善行。由此可见,净土法门深广无边,从世间人乘正法的十善,天乘法的四无量,出世的三十七道品,终至菩萨道的三、六度、四摄法门,都是净土行者应修的善法。   再者,通行的净土三经之一,观无量寿佛经更清楚的说:...

    超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1649217.html
  • 佛学与人生修养

    心态是关键。佛教把人生拥有的健康心态叫四无量。佛教所说的四无量如下:   (1)慈无量   慈心就是爱心,它能对治人的瞋恨。就是在现实生活中,无论他人如何毁谤和伤害自己,也不应该生起瞋恨。在为人处世时,涵养慈心的目的,在于培养为社会献爱心,远离破坏社会和谐的忿怒情绪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慈无量。   (2)悲无量   悲心就是同情心,它能对治人的伤害。就是在现实生活中,要与人为善...

    李尚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62554050.html